移动支付网 作者 慕楚:支付后关注公众号下架了。
8月19日,微信支付发布公告称,为了保障用户权益,提拔用户使用体验,将于2021年9月1日起下线支付后保举关注公众号功能。
在笔者看来,微信支付的成功起于微信红包的产品创新,公众号关注的引导,则极大的推动了微信支付在商户侧的遍及。另外,公众号引导关注功能,也丰富了聚合支付产业早期的营收。
公众号关注的等候
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横空出世,极大地拉动了微信支付绑卡量增长。但绑卡量上去以后,大量的支付用户需要更多场景来支持其更加频仍地使用微信支付。丰富产品形态,拓展支付场景就成为了微信支付新的使命。
在此之前,微信已经想好了需要启动公众号这一产品利器。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功能上线。
2013年11月,时任微信产品部副总经理的张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当时已有200多万的公众号,每天保持8千个公众号的增长速率,每天有超过亿次信息交互。
在微信支付与公众号的联动上,张颖表示,“盼望我们的微信支付很好的跟公众号团结在一起,当用户支付完之后,会保举用户关注您商户本身的公众号。”
此后,随着移动支付大战的兴起,张颖的愿望实现了,微信支付推出了支付后主动关注公众号功能,获得了商家和服务商们的追捧。
主动关注的时机和乱象
正如张颖设想的一样,商户通过支付后主动关注功能,公众号获得了大量的粉丝,按照当下时髦的说法,这就是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商户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各种营销信息给自己曾经服务过的顾客,以获得二次消费转化。
而聚合支付服务商也从中找到了新商机。
早期的服务商,被支付巨头的大量补贴所吸引,纷纷从原来的银行卡体系“叛逃”,别的也有新生力量不断参加其服务商体系中。但以现在的视角来回首,真正成功的,大多数还是拥有支付被页粳了解支付行业逻辑同时对互联网也有肯定了解的那批人。
补贴不可持续,每一个服务商都会为未来发展谋长远,主动关注公众号则给了新的商业想象空间。
一方面通过聚合支付服务,服务商可以为自身公众号积累大量的粉丝,通过广告业务增加营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商户的公众号提供引流服务,甚至直接售卖公众号给商户。在互联网玩法中,流量交易总是百试不爽。
微信支付之后的公众号保举功能
但到2018年前后,公众号主动关注带来的粉丝交易发生了改变。
2018年11月,微信封停了9800家自媒体账号,其中就有支付后主动关注的公众号引发的内容三俗问题。
通过支付后主动关注功能,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公众号会考虑变现问题,发布的广告或者引流的内容早期还是实体商家的营销信息,但到后期,已经开始出现涉黄赌毒等内容。例如以三俗标题,吸引粉丝进入小黄文页面,进而收费变现。
鉴于此乱象,微信对主动关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场景改变了策略,从原来的默认勾选关注公众号,改为不勾选,以保举关注为主。
但对于重点拓展的领域,或者特殊场景,仍然有支付后默认主动关注功能。
2019年年初,在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支付先容的相关政策中,在交通领域,停车场缴费是一个非常垂直的场景,微信支付为了激励服务商拓展停车场支付场景,甚至不吝让服务商的公众号拥有较高的“主动关注”权限,进而为作为优质用户的车主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增值服务。
长远来看,无论是为了平台内容优化,还是用户体验,主动关注或者保举关注都大概被取消,特别是数据掩护、适老化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
产品使命的结束
2020年,在疫情催生下,无接触成为了新常态。按理来说,这非常利好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聚合支付服务商顺势大力发展扫码点餐,然而许多商户为了公众号流量,只保留扫码点餐,这对于老年人非常不友好。
别的,疫情也在加剧数字鸿沟。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政府部门不断强调数字鸿沟问题,人民银行多个官员公开号令弥合数字鸿沟。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了政策底子。
别的,过度的扫码点餐应用,也带来了数据过度收集的问题,舆论也在不断发酵。
2021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收到消费者反映,到餐厅用餐时,有些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甚至不提供现场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公平生意业务权、知情权、消费阻碍等角度,发表了对过度应用“扫码点餐”的看法。
“吃个饭隐私没了”,成为了很多消费者对扫码点餐痛心疾首的控诉。
5月17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推出《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明白商家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商家应提供人工缴费及扫码缴费等多种服务方式,支持现金、电子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等。
固然现在为止,尚没有强制性步伐,要求不得过度应用扫码点餐,但舆论和消费者生理已经开始逐渐觉醒,抵抗此类过度服务。支付后主动关注公众号、或保举关注公众号都已经显得不适时宜。
别的,微信下架支付后保举公众号,或许也在另一个维度反映了支付战争的结束,微信不再需要大概引发消费者反感的功能,来博取商家或服务商的青睐,商家已经离不开微信支付,这一产品的使命结束了。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