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贷款综合] 深陷网贷,每年广州数千青少年因失信受惩戒,这项工程帮了他们

[复制链接]
zhu123456 发表于 2020-6-6 04: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张春和与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徐柳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青少年群体因超前消费等习惯欠下较大金额网贷债务,当偿还能力不足面临失信危机时是该“一避到底”还是“勇敢面对”?
6月3日,由广州互联网法院与共青团广州市委联合倡议并发起的“湾区有爱 网护青春”工程活动正式启动。
该工程旨在以35周岁以下涉“网贷青年”为帮扶突破口,引导“失信”青年走出困境,实现个人债务清理、信用修复,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并引导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借贷观,培育和践行诚信观念。联合社会多方力量,为青春导航,为未来护航,优化互联网纠纷解决生态。
8万多件涉网纠纷

逾六成被告不到35岁

据广州互联网法院介绍,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容披露,我国39岁以下的网民占比近七成,总数超过6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业态创新发展,以信用消费、信用借贷、网络言论失范等为代表的涉网纠纷案件数量大幅增加。据统计,广州互联网法院成立至今受理的83027件涉网纠纷中,被告为35周岁以下青年的案件超过六成。
若被告方败诉,未履行生效判决的义务,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将可能被采取限制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强制执行措施,部分措施将始终伴随被执行人直至案件履行完毕,会直接影响其后续买房置业、交通出行、子女就学等方方面面,制约其前途发展,甚至影响家庭稳定和谐。
据估计,每年被广州互联网法院采取上述失信惩戒措施的青少年人数高达数千人,且呈逐年增长、累积之势。
广州互联网法院表示,青年人群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人群,若长期深陷网络纠纷带来的债务泥潭,将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甚至可能走向违法犯罪道路,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军”。
为引导此类“失信”青年走出困境,实现个人债务清理、个人信用修复,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广州互联网法院对现有案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研判涉网纠纷青年“失信”的前因后果,积极与共青团广州市委开展合作,倡议并共同发起了这项“湾区有爱 网护青春”工程。
心理疏导、法律指引、促成执行和解

引导“失信”青年走出困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月3日,“湾区有爱 网护青春”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旨在帮扶、引导失信”网贷青年“走出困境。
在6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互联网法院和共青团广州市委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一系列针对涉网“失信”青年的帮扶活动。
据介绍,这项工程的运行主要包括几个维度。
一是建设开放式的平台,打造1+1+N网络空间青少年成长守护体系,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社会倡导及预防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借贷观,增强法律意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建设信用体系、培育和践行诚信观念。
二是组建包括专业人员、心理专家、专业社工等在内的在线服务团队,依托团市委旗下的12355 广州青少年服务台等平台,为涉网络青少年开展远程辅导服务,包括心理疏导、法律指引等,引导其尊法守信,正确履行法律义务、积极面对债务和纠纷。
三是联合团市委及其与社会力量组建一支调解员队伍,入驻广州互联网法院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开通在线调解室,帮助涉网络纠纷青年打消疑虑,努力促成债权人与诚信的被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其中,对于年龄在35周岁以下、欠债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涉网络纠纷案件,将实行执行和解前置,助力青年被执行人履约守信。
四是探索建立失信惩戒分级分类机制和守信激励机制,助力涉网络纠纷青少年走出困境,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实现个人债务清理、个人信用修复。
据介绍,截至目前,广州互联网法院携手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已经帮扶了237位涉网贷青年,并成功指引其中15名青年走出了债务困境。
联合更多社会力量

营造健康的青少年互联网成长生态

据介绍,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办理青年作为被执行人的涉网络纠纷时,秉承“溯源治理,执行和解前置”原则,积极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善意文明执行规定,在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的影响。
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张春和表示,“湾区有爱网护青春”工程旨在构建新型纠纷化解渠道,通过司法途径与社会力量扶持为青年们创造更多机会,进一步激活湾区内青年人才创新活力,提高青年人才向心力,以源源不断的新生血液助力湾区发展。下一步,广州互联网法院将联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社会倡导及预防教育,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少年互联网成长生态,引领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徐柳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在青少年权益保护领域与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湾区有爱 网护青春”的1234模式。即打造一个青年帮扶平台,提供线上线下两类服务,建设专业工作队伍、专业志愿者队伍和专业青少年社工队伍三支工作队伍,深化开展预防宣教、执行和解、心理疏导、信用修复等四项服务内容。团市委将积极指导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涉青少年案件的介入、帮扶、跟踪等工作机制,加强对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指导和监督,积极发动各级团干部、青少年志愿者参与青少年案件的社会服务工作,建立与广州互联网法院线上线下资源共享、沟通协调的全面合作机制,共同织牢青少年成长守护之网。
【案例1】
女孩欠债被执行面临被辞退

寻求帮助达成和解保住工作

青年小婷,23岁,因涉网络借款纠纷被法院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经查询未发现小婷有可供执行的财产。鉴于小婷年龄较小且案件标的不大,符合执行案件分级、分类执行标准,法院并未立即对其采取限制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惩戒措施,而是希望了解其履行意愿及实际困难,但多次联系未果。
与此同时,法院将案件同步推送至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主动向其发出关怀短信。收到短信后小婷致电12355寻求帮助,表示其因无力还清债务而一直躲避债权人和法院,而且其被立案执行的事情也被所在公司知道了,公司通知其尽快处理,否则会将其辞退,如果被辞退她将更还不起债务了。她因此十分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帮扶经验,对被执行人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指引,引导她积极面对债务,主动联系法院说明情况,争取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找到解决债务和解除强制执行措施的办法。消除顾虑后的小婷主动联系法院,执行法官核实小婷的经济状况后,帮助其与申请执行人进行沟通,并引导其制定了合理的还款计划,最终促使其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执行法官特意致电小婷的所在单位,对情况予以说明,小婷得以继续工作,分期偿还债务。
据介绍,本案是广州互联网法院联合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实施“湾区有爱 网护青春”工程初期阶段的成功实践,为后续深入开展活动提供了样本。在本案中广州互联网法院联合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帮助涉网贷纠纷青年积极面对纠纷,学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个人债务问题,化解了该青年因债务纠纷濒临失业的危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案例2】
躲债“网贷青年”

不再“东躲西藏”

青年阿财,30岁,因涉网络借款纠纷被法院立案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依法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和财产报告令,并多次拨打被执行人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鉴于案件符合青年帮扶条件,法院同步将案件推送至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主动向其发出关怀短信。收到短信后阿财致电12355平台,承认其因过度超前的消费,导致各类借贷共计十万元以上,目前均未还款;因为经常收到借款方的催收电话,习惯性选择逃避,不敢接听电话。考虑到12355属于政府热线,其才鼓起勇气致电寻求帮助,表示虽有还款意愿,但因受疫情影响等原因,目前其无力一次性还清欠款,希望能分期、延期还款。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后,最终引导其通过法院和申请执行人达成了分期还款方案,阿财不用再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据广州互联网法院介绍,法院强制执行活动因被执行人不配合甚至躲避而一定程度存在送达难的问题。通过引入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可以让一部分面对网络纠纷采取“一避了之”的青年被执行人放下顾虑,引导其转变错误观念,主动通过法律方式解决纠纷。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的“失联修复”途径。
下一步,广州互联网法院将联合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整合社会各方资源,通过加强青少年网站、微博微信、移动终端等公共平台建设,联合新闻网站、知名门户网站开通青年专栏,开展网贷纠纷处理等相关话题引导等方式,让更多可能有遇到纠纷“一避了之”错误观念的青年被执行人勇敢站出来,学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并以案说法,倡导预防教育,溯源治理,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吴笋林 实习生林丽珊通讯员 刘启 林媛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创意金融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微信/QQ:

731804575

公司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通汇街345号

运营中心:成都市锦江区通汇街

邮编:610066 Email:wxcydz#qq.com(把#换成@)

创意金融仅提供平台服务,所有贷款产品及展示信息均为互联网采集。贷款属于借贷行为,本站不提供代办服务。借款风险自理,责任自担。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035号  蜀ICP备17006511号-1